一把剪子、一个推子、一把梳子、一把剃刀和一个刷子,这是91岁的方来友工作了69年的工具。
他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戴上,熟练的给55岁的方厚怀披上蓝色的遮布,耐心地变换着角度和方向,在电推剪的滋滋声响中,精准而麻利地剃下一丛丛灰白的头发。
方来友又端来了一盆水,只见他左手握着客人的脖颈,右手轻柔地在头顶顺时针划圈,肥皂在按摩中飞出细沫,简单的动作中深藏功力。 头发擦干,方来友轻微皱着眉,端详着客人的发型,不甚满意,他又抿着嘴拿起剪子细细修剪。随后,他拿出剃刀,下巴、耳廓边、鼻翼两侧......方来友仔细的给客人刮面,眼神中的认真与专注让人忘记了他的年龄。
十分钟后,方来友拿着刷子轻巧的将客人脖颈上的碎发扫除,再把“装备”都收进了跟随他多年的工具箱里。工具箱底,安安静静的躺着零星硬币,里面还有这次理发刚收的三元钱。
是的,在这个理发动辄几十元的年代,方来友一全套流程只需要三元钱,而这个价格,是他近四五年的开价。起初理发他收2分钱,90年代他涨1-2块钱,直到2014年,涨到3块钱就一直没有变过。
从23岁开始,方老坚持为村民理发,工具箱从最早的小木箱换到现在的黑布箱,工具从手剪刀到电推剪,上门服务也从步行到骑坏两辆三轮车,方来友一直舍不得放下这份手艺,即使过了耄耋之年,他依旧上门为乡邻服务。
方来友的流动理发店“承包”了全村的理发业务,还“开发”到十几里路开外的王畈村、严村村,找他理发都得提前“预约”。
四五十岁的时候,方来友甚至跑到二十多里路开外的江西地界,一天最多能剃近三十个头,晚上8点才回家。实在忙不过来,他就留宿在外边,第二天剃完头再回来。
47岁的村民钱丰理说,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在方老这里理发,村里的孩子老人多数都是他理的。虽然现在钱丰理在外务工,但只要回家,一定会到他这里修面。
“因为我是络腮胡,他这一手修面的功夫简直是绝活,非常舒服!”
方来友家的条件并不差,他的小儿媳说,老人八十几岁的时候家人都劝他不要理发了,毕竟这把年纪,老人家踩着三轮车不安全,可是方来友却始终坚持着:“能做的话就一直做,做人一辈子没什么名堂,好事能多做,就多做点。”
浮躁的时代,极少人用尽一生做一件事不放弃,所谓匠人大抵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