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阿定——用26年真情圆13个读书梦
孙阿定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,她用一双苍老的手写下人间大爱,26年来她用微薄的退休金捐助了13位贫困学生,她用善良的肩膀扛住了清贫,扛起了本不属于她的责任,她在一场爱的马拉松里温暖了一颗颗平凡的心。
1992年,孙阿定走进淳安山区农村,看到山区的贫穷和孩子们的生存状态,内心触动很大。她下定决心捐资助学,帮助孩子们圆“读书梦”。从此,孙阿定与她的老伴陈乃杰先后到云和、缙云、淳安、安吉、武义、衢州、常山等地寻找勤奋好学的贫困家庭儿童。
20多年中,两位老人省吃俭用,以微薄的退休金捐助了13个贫困学生,其中9个一直捐助到大学毕业,而孙静路是孙奶奶捐助时间最长的孩子。5岁时,孙静路的爸爸因为生意破产弃家而去,这让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,到小学二年级,孙奶奶开始走进孙静路的心里,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孙奶奶不仅捐助学费,还有新书包、新衣服和种类繁多的学习用品,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毕业,小孙在孙奶奶的资助和鼓励下,度过了十四个春夏秋冬。回想起当年的艰辛,孙静路的眼睛湿润了,她总是感慨万千地说:“没有孙奶奶,就没有现在的我!”蓝美红是一位可怜的畲族姑娘,在云和山区,家境贫困,学习跟不上同龄人,她与孙阿定的相遇,同样给她的命运带来转折和希望,孙阿定把她结为自己的帮困对子,帮人帮到底,干脆就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教育,全家人一起帮她补课,如今蓝美红已在天荒坪有了自己的事业。为了让“小苗”长成“大树”,孙阿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。在老伴的协助下,孙阿定办起了取名《家》的手工小报。100多期手工小报纪录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,激励着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,勇敢地克服困难追求人生理想。哪个孩子遇到困难了,孙阿定就开导他、激励他,一摞摞厚厚的书信承载着孙奶奶和孩子们的深情厚谊。
孙阿定的爱心,感染了全家人。全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爱心助学的事业上来,爱心的接力棒世代相传。在孙阿定的良好教育下,孙阿定的两个女儿都学业有成,小女儿陈玲还评上了全国先进工作者。她的两个女儿工作后,就各捐助了3个孩子,并结对帮孩子们补课。对于捐助,孙阿定的女儿们都非常支持母亲的决定。结对后,她们每学期给他们缴学杂费,送去学习用品、新衣服、生活用品,还写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,在精神上支持和鼓舞孩子们。
孙阿定用真情和耐心鼓励着这些受助的孩子们,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友谊。为了能到困难家庭中看望受助学生,孙阿定夫妻俩走了4个多小时的山路。孙阿定感叹,“看到我们来了,家里没啥吃的,于是就去河里捞了几条鱼,这是最好的待遇了。”孩子们也用真情回报着孙奶奶的爱心。放寒暑假时,这些受助的孩子们从各个地方赶来杭州,都愿意住在孙奶奶家,围着孙奶奶转,不愿回去。看到受助的小孩有出息,她比谁都高兴。提起这些孩子,孙阿定总是一脸幸福,“他们都是我的儿女啊!”孙奶奶数数指头,“最有出息的是鲍仙珠,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……”在家庭报上投稿最多的也是这位鲍仙珠,“我有今天是你们给我的”,报上的一篇《我当上老师了》,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对孙奶奶的深厚感情。孙奶奶的爱心也感动了孩子们的老师,在《家》报的一页上,还有鲍仙珠班主任的来信,“看到你写信鼓励她努力学习,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了……”
如今孙阿定资助过的13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,9个受助孩子大学毕业,其中郑仙菊和鲍仙珠成了教师,陈蓓蕾在丽水工商银行担任分管领导。这个以爱心为纽带组成的“大家庭”已壮大到47人。他们接过孙阿定的爱心接力棒,他们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,尽微薄之力帮助周边困难的儿童,把爱心的接力棒,一棒一棒地传下去,为更多困难儿童点亮明灯,指引着他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。鲍仙珠,陈蓓蕾等都捐助了5位以上儿童。他们说:“是孙奶奶的爱将我们哺育成才,我们把爱心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,是给孙奶奶最好的回报。”
有人问孙阿定:“你年纪老了,经济也不太宽裕,这点钱不会留着自己享福吗?”孙阿定说:“我是这样想的,享受,朝上看是无止境的,向下看才能满足,我这样做感到精神很充实,能为祖国的下一代做一点事,自己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。”孙阿定说她的心愿就是:“孩子们都有出息,而且很有爱心,我心满意足了。”
一个善良的背影,汇入茫茫人海。平凡的老人,朴素的心愿,清贫的生活,高贵的心灵。孙阿定用26年的守护,两代人的努力让大山孩子接受知识洗礼,走向广阔天地,一摞摞信纸,一份份家庭报,孙阿定用她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。